當CPU功耗成為一場數字時代的的多少的功身份焦慮
上周幫表弟裝機時,他盯著配置單突然問我:"這個i9的功耗TDP是125瓦?那豈不是比我家的電飯煲還費電?"我愣了一下——在這個連手機充電功率都開始內卷的年代,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用瓦特數來衡量一切電子產品的耗多價值。
這讓我想起十年前在老電腦城打工的少瓦算正日子。那時候給客戶推薦CPU,的多少的功大家關心的功耗只有主頻和核心數。"這U能超多少?耗多"是最常聽到的問題。而現在,少瓦算正裝機論壇里最火的的多少的功帖子變成了"如何把13900K的功耗壓到200瓦以下"。某種程度上,功耗CPU功耗已經從一個技術參數,耗多異化成了某種奇怪的少瓦算正數字圖騰。


有意思的的多少的功是,這種對功耗的功耗執念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。游戲玩家們像追求跑車馬力一樣追逐著更高的耗多PL2數值,而極客圈子里則興起了"1瓦俱樂部"——看誰能用最低的功耗完成最多的計算任務。去年在深圳華強北,我就見過一個發燒友為了把NAS整機功耗控制在15瓦以內,硬是把i3-12100調教得比Atom還省電。這種近乎行為藝術的玩法,與其說是為了省電費,不如說是在進行某種技術修行。

但最吊詭的或許是廠商們的表演。Intel和AMD一邊在PPT上炫耀每瓦性能的提升曲線,一邊又不斷推高旗艦處理器的功耗上限。就像我那做健身教練的朋友,整天喊著"科學減脂",私下卻偷偷打類固醇。現在的頂級CPU動輒300瓦起步,配上水冷都壓不住的溫度,讓人不禁懷疑:我們到底是在使用計算機,還是在伺候一臺微型煉鋼爐?
某種程度上,這場功耗競賽折射出整個科技行業的身份危機。當制程工藝逼近物理極限,提升絕對性能變得越來越困難時,堆功耗就成了最直白的炫技方式。這就像中年男人買跑車——既然沒法改變發動機原理,那就加大排量來獲得心理安慰。但問題在于,普通用戶真的需要一顆能在5秒內煮沸一杯水的CPU嗎?
我記得大學時用的那顆奔騰4,熱設計功耗接近100瓦,性能還不如現在一顆5瓦的ARM芯片。技術進步本該讓計算變得更優雅,但現在的高端PC卻越來越像改裝過的電暖器。或許某天,當我們回望這個瘋狂堆瓦數的年代,會像現在看CRT顯示器一樣覺得不可思議。
說到底,CPU功耗本應是個工程問題,現在卻變成了消費主義的狂歡。下次當你看到某款處理器標稱功耗時,不妨多問一句:這些瓦特數里,有多少是真實的計算需求,又有多少只是數字時代的虛榮心在作祟?








